七 定都之争闹纷纷,兵变突起谁主使 (第1/2页)
金满楼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我要读小说woyaodu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定都之争闹纷纷,兵变突起谁主使
待到清帝退位一事尘埃落定后,袁世凯心满意足之余,便令人给南方革命党发去一电,声称共和政体乃最良政体,来之不易,今后共和建设还需诸君努力云云。
接到电文后,孙中山自然明白袁世凯话里的含义,次日便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呈,并举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,以兑现之前的承诺。
不过,孙中山在提出辞职的同时,也提出了三个先决条件:一、临时政府必须设在南京;二、新任临时大总统须到南京就职;三、新任临时大总统必须遵守临时参议院颁布的一切法律章程。
1912年2月15日,也就是清帝退位的第三天,孙中山率领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部部长和各路革命军将领,前往朝阳门外的明孝陵致祭,以宣告汉族光复、民国统一。一路上,革命士兵五步一岗、十步一哨,军乐队作为前驱,一路上军乐声响彻云霄,场面很是热闹。
祭礼结束后,孙中山登台演说,称“推翻帝制来之不易,袁世凯乃当代英雄,功劳甚大。倘若他当选总统,必能巩固民国;但临时政府须定都南京,因为北京受专制影响太大,民国初建须革故鼎新,定都南京有利于开创新局面”云云。
紫金山下,明孝陵前,孙中山的演说一如既往的精彩动人,下面的巴掌声也差点盖过了演讲者的声音。演说完毕,军乐队又奏起雄壮的音乐,将众人的掌声压了过去,算是礼成。最后,全体到场人士三呼“民国万岁”,方才散去。
当天下午,临时参议院召开十七省代表投票选举临时大总统。这次选举以省为单位,每省一票,共计17票。待到投票后,诸人打开票箱一看,只见17张选票统统写着“袁世凯”三个大字,于是袁世凯便以全票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。
得知自己已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要求前往南京就职后,袁世凯呵呵一笑,却不紧不慢地向南京发去一电,声称自己“德薄能鲜”,不敢承担总统一职;如今北方危机四伏,险象环生,目前不便南下;经反复思量后,“与其孙大总统辞职,不如世凯退居”云云。
乖乖,这个“以退为进”的招数,袁世凯用得既冠冕堂皇,又无暇可击,不但为自己赢得淡薄名利、谦让自抑的好名声,而且还着着实实将了南方革命党一军。
孙中山等人坚持定都南京并要求袁世凯非到南京就职不可,目的就是要以此来限制袁世凯,因为老袁的势力主要在北方。但是,袁世凯是何等人物,他沉浮宦海三十余年,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,岂有看不出孙中山的用意?再者,北方是北洋系的老巢,袁世凯岂有孤身南下、成为南方革命党的傀儡之理?
如是,南京定都之提议,其结果非待智者而知之。
果不其然,袁世凯的电报一公布,各方舆论对定都南京一事纷纷表示反对,譬如民社、国民协会、《民立报》等八个社团便发表联合声明,声称“定都北京乃民国内政外交之关键,倘若舍北取南,帝党势必会死灰复燃,而强敌也有乘机侵略之虞”。
风头正健的革命元老章太炎也乘机跳出来大唱反调,其宣称南京地处偏倚,备有“五害”:一是威力不能及于长城外;二是北民化为蒙古;三是日本俄国侵及东三省,中原如失重镇,必有土崩瓦解之忧;四是清帝、宗社党、蒙古诸王可能作乱,致使国家分裂;五是迁都耗费巨资,难以筹划。
在论证了南京不能为“首善之居”后,章太炎含讥带讽地说:谋国事者,当规度利弊,顾瞻全势,而不可以意气争也。度其语意,则南京一向是不祥之都,孙中山等人这样做,是在故意挑起事端。
在舆论的煽动下,各省都督、绅商代表也纷纷致电南京临时政府,对定都南京表示异议。就连一贯主张建都武昌的黎元洪,这时也改口支持北京定都,“以免酿成大患”。而南方革命军中的许多将领如浙军司令朱瑞、粤军司令姚雨平、第一军团长柏文蔚等也纷纷发表通电,主张临时政府建在北京为妥。
在此期间,南京临时参议院更是演出了这样一出活剧:2月14日,议员们对定都南京一事举行投票,结果出人意料,其中竟有20票主张建都北京,远远高于孙中山所主张的建都南京。时在总统府秘书处工作的吴玉章回忆说,这次投票,革命党人占据多数,是完全可以根据孙中山的意见通过建都南京的决议的,不料当天有个革命党人李肇甫在会上大放厥词,说了一通迁都北京的必要,“结果赞成迁都北京的人便占了多数”。
事实是否真是如此呢?也不尽然。革命党人固然年纪轻,意志不坚定,但对“迁都”之说也未必完全同意,譬如投票前一天,革命阵营中的重要刊物《民立报》即发表《建都私议》的社论,其中提出八大理由来论证首都宜建于北京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