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 孙中山海外归来,袁总理妙计逼宫 (第1/2页)
天才一秒记住【我要读小说】地址:woyaodu.com
孙中山海外归来,袁总理妙计逼宫
孙中山原名孙文,广东香山人,其家世代为农,未见宽裕。1879年,13岁的孙中山在长兄孙眉帮助下来到檀香山,之后进入当地教会学校读英文、从西学,接受西方教育。后来,孙中山又进入香港西医书院学医,毕业后曾在澳门开过药店,但时间不长。
甲午战争爆发前,孙中山曾北上投书李鸿章,但投书如泥牛入海,毫无下文。失望之余,孙先生于当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。次年1月,孙中山回到香港,在友人引见下,兴中会和杨衢云的辅仁学社合并,仍用原名兴中会。
1895年10月,兴中会在广州预谋起事而未成,孙中山随后被通缉而流亡海外。1905年,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,孙中山提出的“驱除鞑虏、恢复中华;创立民国,平均地权”十六字纲领成为革命宗旨。之后,这十六字纲领又被概括为“民族主义、民权主义、民生主义”,即为人熟知的“三民主义”。
话说在武昌起义时,孙中山尚在美国。起义后第三天,孙中山才在报纸上看到消息,但他并不急于回国而是打算前往各国游说,以赢得各国的支持并筹集巨款回国。可惜,各国政府都是些势利眼,他们对武昌起义持中立态度,对革命党也不报信心。结果,孙中山转了一圈也没有获得实质性成果,最后于12月21日打道回国。
孙中山的回归,倒是顺利解决了革命阵营推选领袖的问题,因为这时只有孙中山才具备出任临时大总统的资格和威望。12月25日,孙先生在万众瞩目之下抵达上海,正当他高举礼帽、向欢迎群众频频致意时,一个不识相的记者挤上前去,劈头便问:“孙先生,你这次带了多少钱回来?”
孙中山一愣,说:“予不名一钱也,所带来回者,惟革命精神耳!”
1912年1月1日晚10点,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。消息传出,袁世凯气得把鼻子都给歪了过去:他费劲心思在革命军和清廷之间上下其手、摆弄平衡,眼看就要大功告成,没想半路杀出个孙中山,将他的计划完全打乱,是可忍,孰不可忍?
老虎不发威,你还当我老袁是病猫。随后,袁世凯怒气冲冲地将北方议和代表唐绍仪撤下,并宣称之前的谈判协议通通无效,之后谈判由他本人亲自负责。为给南方革命党制造些压力,袁世凯又唆使段祺瑞、冯国璋等四十多个北洋军将领发表通电赞成君主立宪,这些武人们声称,如果以少数人的意见采取共和政体,北洋军势必拼死抵抗。
袁世凯可谓老奸巨猾矣!他不仅用这个电报来恫吓革命党,还拿着这电报去向隆裕太后表忠心,乘机将太后的300万两内孥骗出,一石二鸟,果然是技高一筹。
事实上,南北谈判暗地里仍在继续。革命党终究年轻了点,他们在袁世凯的动武恐吓之下很快就妥协了,称“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,民国大总统便非袁世凯莫属”。
听说南方革命党想以总统之位换取他支持共和的建议后,袁世凯佯装大怒:“某为大清总理大臣,焉能赞成共和!欲使余欺侮孤儿寡妇,为万世所唾骂,余不为也!”
但是,袁世凯也不想将谈判之路完全堵死,他随后又发电报质问南方议和代表伍廷芳:“选举总统到底是何用意?假设国会议决实行君主立宪,该政府及总统是否取消?”
在得到南方革命党选举他做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再三保证后,袁世凯随后又抛出橄榄枝,假惺惺的表示,等到“将来国民程度渐渐开通,懂得共和的真谛,再慢慢改为共和政体”。但是,袁世凯也提出要求,那就是革命党必须承诺在清帝退位后给予清室优待条件,他也不想把事情做得太绝。
在不断的交涉中,双方终于达成了共识。时机既已成熟,袁世凯便开始了他的逼宫计划。1月16日,袁世凯随同庆亲王奕劻进宫,他一面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地向隆裕太后报告“海军尽叛,天险已无,人心涣散、如江河决”的险恶形势,一面又絮絮叨叨地向太后说了一通“变更国体,实行共和,换取优待条件”的好处,直说得隆裕也是泪落不止。
是啊,数天前还口口声声“不负于孤儿寡母”的袁大总理,今天怎么就跟换了一个面孔一般?
隆裕太后毕竟是妇道人家,她深居内宫,哪里知道袁大总理此刻已吃下“民国总统非他莫属”的定心丸!见隆裕太后还没明白他的意思,袁世凯又恐吓道:“倘若不答应革命党的条件,弄不好会像法兰西革命一样,届时皇室连子孙后代都不复见!”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