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 新官上任三把火,载沣要杀袁世凯
天才一秒记住【我要读小说】地址:woyaodu.com
新官上任三把火,载沣要杀袁世凯
时间如同流水,日子总在不知不觉中过去,一转眼便到了1908年。在这年的11月,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离世,两人一前一后,相隔不到一天。
两宫驾崩后,光绪的弟弟载沣被推上了摄政王的位置。载沣生于1883年,其父spanclass="zy6"奕譞去世后,由他承袭/span醇亲王爵位,时年9岁。spanclass="zy6"戊戌年与光绪闹翻后,慈禧太后开始有意培养载沣,其先被任命为宫廷行走,后又于庚子年后被派往德国代表清廷谢罪;1901年,载沣被委派为阅兵大臣;/span不久,慈禧太后又让他前往军机处学习行走;1908年,载沣被委为军机大臣,时年26岁。光绪龙驭归天后,慈禧太后令其子溥仪继位,年号“宣统”,载沣则以摄政王的名义监国。
曾有人说,光绪临终前,载沣去见过他最后一面。在这次会见中,光绪嘱托弟弟一定要诛杀袁世凯,为自己报仇雪恨;也有人说,光绪被囚禁期间,每天在纸上画大头长身的各式鬼形,写上“袁世凯”三字,然后撕成碎片;又经常画一乌龟,龟背写有“袁世凯”三个字,然后贴在墙上用小竹弓射击,射烂后还不解气,还要取下来剪碎,“令片片作蝴蝶飞”。更玄乎的是,还有人说光绪临死前一言不发,唯用手在空中写了“斩袁”两字。
这些传闻流传颇广,听起来也颇象那么回事。毕竟,袁世凯在戊戌年中干下了卖友自保的勾当,光绪也因此被囚禁瀛台,“十年困辱,均由袁世凯致之”。慈禧太后死后,就连逃亡海外的“乱党”康有为和梁启超都给载沣写信,说袁世凯是光绪爷被困的罪魁祸首,要求载沣立即“诛杀贼臣”,为先帝报仇。如此看来,在保护伞慈禧太后死后,袁世凯的日子是不好过了。
当然,传闻中光绪和载沣的这场兄弟会并没有发生,因为载沣当时正忙着接懿旨,然后赶紧把溥仪送进宫,这事已经够他忙了。再退一步说,即使载沣和光绪见了面,恐怕也只能行个问安的常礼。因为光绪被囚禁后,他的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都有人暗中监视并向慈禧太后报告,何况载沣恐怕也没有想到光绪会这么快去世。
不管有没有这场传说中的“杀袁”兄弟会,但载沣上台后第一个要对付的,确实就是袁世凯。庚子年后,袁世凯在慈禧太后的庇护下风光无限,也的确办了不少大事、实事。但问题是,他的势力扩展太厉害了,不管是编练军队还是官制改革,或是预备立宪等等,他处处都要放言高论,样样都要积极参与。而且,袁世凯不仅朝中有人,门生故旧也是遍布天下,尤其北洋新军里的那些将领,哪个不是袁世凯的铁杆心腹,惟其马首是瞻?
皇族亲贵们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。是啊,大清朝本就是马上打来的天下,可没想到的是,经过这两百多年的养尊处优,曾让满人引以为豪、让清廷赖为支柱的八旗劲旅竟已不能打仗,重金豢养的绿营也同样是遇战即溃,毫无用处。在太平军、捻军被镇压下去后,曾国藩、李鸿章等汉人势力异军突起,各省督抚多由汉人出任,正所谓“外重内轻”,结果是尾大不掉,清廷自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后即开始出现政权软化的趋势。特别在庚子年中,南方各省的汉人督抚们竟公然拒绝朝廷命令,并与列强联手宣布“东南互保”。这隐约间,清廷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半壁江山。
越是失去的,就越想夺回来。从官制改革到预备立宪,皇族亲贵看着汉人的势力在不但壮大,特别是清末后迅速崛起的政治明星袁世凯,他年富力强而又党羽甚众,怎不让那些亲贵们忧心忡忡、夜不能寐?!
果不其然,载沣刚一上台,肃亲王善耆和镇国公载泽便密告载沣,“如今朝廷内外军政,都是袁世凯的党羽。从前他尚且畏惧慈禧太后,如今太后一死,在其心中已无人可以钳制他”。按善耆等人的建议,载沣目前之计,非得痛下决心,快刀斩乱麻,对袁世凯速作处置;不然,等袁世凯的势力养成,届时非但不能削除,反有祸在旦夕之虞。
多年后,载涛曾不无客观地说:“载沣虽无统驭办事之才,但并不能说他糊涂。他摄政以后,眼前摆着一个袁世凯,处于军机大臣的要地,而奕劻又是叫袁使金钱喂饱了的人,完全听袁支配。近畿陆军将领以及几省的督抚,都是袁所提拔,或与袁有秘密勾结。他感到,即使没有光绪帝的往日仇恨,自己这个监国摄政亦必致大权旁落,徒拥虚名。”
1906年前后,袁世凯身兼八大臣职位:参预政务大臣、督办山海关内外铁路大臣、督办政务大臣、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、督办天津至镇江铁路大臣、督办商务大臣、督办邮政大臣、会办练兵大臣,手里还控制着近10万人的新军,其势力足以令整个清廷为之心惧。慈禧太后在世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,之后就对其有所控制,如相继收回北洋四镇的兵权及军事学堂的管理权,1907年又将袁世凯上调为军机大臣,令其脱离地方等。
但是,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,短短的一两年间,载沣又岂能轻易动摇袁世凯的势力?更何况,军机处在朝廷中至关重要,要想处置袁世凯这样的军机重臣,必须经过其他军机大臣们的会商认可。满族亲贵要诛杀袁世凯,谈何容易?
正因为如此,载沣甫一上台也不敢轻举妄动,贸然而行。再三思虑之后,载沣和隆裕太后把首席军机、庆亲王奕劻请来商议如何处理。没想到的是,老庆听后立刻伏在地上,其一言不发,惟作恐慌状。在隆裕太后的厉声质问下,奕劻才嗫嗫嚅嚅地说,这事关系重大,非同小可,得和另一位重臣张之洞商量下。
没办法,载沣只好又召见张之洞。张之洞是汉人,是慈禧太后时期的名臣,此时也已届暮年。听了载沣的话后,张之洞长叹一声,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。在沉吟半响后,张之洞说:“国家新遭大丧,主上又年幼,当前须以稳定大局最为重要。此时诛杀大臣,先例一开,恐怕后患无穷”。见载沣仍迟疑不定,张之洞又说:“王道坦坦,王道平平,愿摄政王熟思之,开缺回籍可也”。
应该说,张之洞和袁世凯在清末时期一向是竞争关系,两人相互较劲,关系并不算好。但这次,他说的话却的确是宽仁厚道的长者之语。不管张之洞是为了大局着想还是其它,他的表态却在无意中保护了袁世凯。
事实上,除了奕劻和张之洞反对诛杀袁世凯外,其它几个军机大臣也都表示反对,比如那桐和世续,这二位都是袁世凯的私党,世续还暗地里为袁通风报信。地方督抚中,两江总督端方是袁世凯的姻亲,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更是袁世凯多年的把兄弟。另外,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也曾为袁世凯出面说情,这些人都构成了阻止杀袁的重要力量。
不过话说回来,袁世凯是不好对付,但在皇权体制下,袁世凯又何尝不慌张?当他从庆王府听到“将对袁不利”的消息后,也是惶惶然如丧家之犬,无计可施。
1909年1月2日,在各种“办袁”的流言声中,袁世凯迎着冰冷彻骨的寒风,象往常一样前往内廷入值。当他走到殿廷时,早被买通的当值太监将其拦住,偷偷地说:“今日摄政王怒形于色,袁大军机可不必入内。听说严惩谕旨即下,恐怕对袁大军机不利,还是早筹自全之策为妙。谕旨如何严峻,则非我辈所能得知”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《北洋往事:那些军阀那些人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我要读小说woyaodu.com,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